接过父亲的爱心棒按天十倍配资平台,共同托举起1300多个梦想 他是杭州市首届马拉松冠军
如今开网约车赚钱助学 本报记者 刘栋 石怡锋
跑步时的项建华 石怡锋 摄
钱江晚报19年前曾报道项连根的故事
“项叔叔,我考上华东政法大学了!”电话那头传来吴秋婷激动的声音,瞬间让项建华红了眼眶。这个从小接受资助的安徽歙县女孩,如今终于圆了大学梦。
放下电话,项建华仿佛回到了20年前他开车送父亲回村助学的场景。
从父亲项连根修桥铺路、资助学子,到自己奔跑募款、开网约车助学,这场跨越两代人的爱心接力,已经温暖了1300多个像吴秋婷这样的孩子。
展开剩余70%父亲项连根:从修桥铺路到助学筑梦
在安徽歙县,提起项连根的名字,许多乡亲都会竖起大拇指。这位杭州老人心系家乡,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出资修建水泥桥、改造泥泞小路,让村庄焕然一新。他很快发现,改善基础设施还不够,真正改变人们命运的是教育。
钱江晚报在2006年曾以《项爷爷,您就是雨中那把伞》为题,报道过项连根帮助家乡191名学子继续学业的故事(详见本报2006年3月2日报道)。
项连根是安徽歙县王村镇文川人,小时候家境贫寒,只念了两年书。13岁那年,他背井离乡,到杭州当了学徒。2003年10月,他通过歙县团县委得知全县有460多名贫困学生面临失学的消息后,辗转反侧,夜不能寐。
为了帮助这些孩子,这位脚穿解放鞋、身穿半旧夹克衫、骑破旧自行车的老人,四处联系杭州的爱心企业结对帮扶贫困生。随后,项老牵线救助家乡贫困儿童的“事业”,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。
项连根的助学方式与众不同,他坚持“面对面捐助”。当时,儿子项建华还在广州做服装生意,每次回家,项老都会让儿子开车送他回村,亲手将助学金和生活用品送到孩子们手中。这种温暖的互动,让不少受助学生至今难忘。
2015年,项连根离世,但他播下的种子已在儿子项建华的心中生根发芽。
歙县妇联副主席程新回忆:多年来,在项老的牵线下,累计资助了1300余人次,捐助金额超过90万元。
“受我爸资助的学生中,有的在杭州定居了,有的当上了医生,也有不少考上了重点大学。这是件有意义的事,我会继续做下去。”项建华说。
儿子项建华:奔跑在公益路上的“长腿叔叔”
项建华曾是杭州市首届马拉松冠军,因善跑被圈内人士称为“魔鬼”“野狼”。
2011年,他在一场煤气爆炸引发的火灾中奋不顾身连救6人,全身90%烧伤,一度被医生判定余生可能在病房中度过。
凭借顽强的意志,项建华通过跑步康复,创造了生命奇迹。这段故事也曾登上过钱江晚报(详见本报2018年2月5日报道)
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,项建华将公益与自己热爱的运动结合起来。2014年夏天,项建华参加“长腿叔叔”公益项目,在100天内狂奔2709.4公里,筹得2.7万元善款,全部用于助学。
如今退休的他,晚上开网约车赚公益资金,继续资助像吴秋婷这样的学子。今年,这名受助多年的女孩顺利考入华东政法大学,“我有现在的成绩,要感谢项叔叔等爱心人士的捐助。”吴秋婷的感激发自肺腑。
项建华的公益行动还带动了身边更多的人。他的跑友纷纷加入助学行列,组成“公益跑团”。
“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,其实在公益上我及不上我的父亲。”项建华谦虚地说。
面对未来,项建华的目标朴素而坚定:“希望90岁还能跑马拉松,公益也会一直做下去。”
从修桥铺路的项爷爷到奔跑助学的“长腿叔叔”按天十倍配资平台,这场跨越两代人的爱心长跑,激励着更多人接力向前。
发布于:浙江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