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品长文创作季股票配资门户在线阅读
公元前771年,犬戎攻陷镐京,西周灭亡,王室东迁,史称东周。从周平王的角度来看,东迁是不得已的选择,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只能做出这一决定。然而,事实上,早在西周灭亡的三年前,就有人已经预见到这一变故,并开始为东迁后的王朝复兴制定战略。
一、郑国建国方案
这位先知正是日后郑国的创始人——郑桓公姬友,以及当时的时事评论家伯阳父。
展开剩余81%姬友是周厉王的幼子,周幽王的叔父,曾任周朝三公之一的司徒。周宣王时期,姬友被封为郑国国君,地理位置位于今日陕西关中盆地西部。这也是犬戎之乱的重灾区。
伯阳父是周朝的太史,太史是当时学识最渊博的群体。伯阳父作为学者,负责为朝廷提供重要的历史和时事分析。
公元前774年,周幽王与太子姬宜臼(后来的周平王)关系紧张,郑桓公感到局势不妙,便找到伯阳父寻求对策。郑桓公说:“这大周恐怕不行了,我不想让我的后代遭受池鱼之殃,我该怎么办?”伯阳父明确告诉他:“王室衰落,夷狄必昌,你不能再依赖这个地方了。”
伯阳父的意思是:你的担心没错,王室一旦衰弱,以前被压制的外族必定会兴起。这是一种大势所趋,周王朝已经无法阻挡,你必须远离这些威胁,移到更安全的地方。
那么,应该向哪里迁移呢?
伯阳父建议,虽然远离王朝的核心地带不易,但不能太远,尤其是不要远离成周(今洛阳盆地)。距离权力中心近,方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。
接着,他分析了洛阳周边的势力格局。南方有汉阳诸姬和楚国,东边有齐鲁、陈宋等传统强国,北方有鲜虞国、卫国和南燕国等,西边则有晋、虞、虢、芮等国家。伯阳父认为,这些国家要么是王室的亲戚,要么是老牌的反叛势力,郑桓公无法与这些强大国家抗衡。
然而,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洛阳盆地东边,黄河、济水、颖水、汝水四条大河之间,有两个小国,郑桓公可以尝试接管。这两个小国便是东虢国和郐国。
东虢国位于洛阳盆地东北,控制着重要的战略要地虎牢关。郐国则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。伯阳父认为,这两个小国依赖王室的支持,却存在骄傲和懈怠,一旦王室衰落,它们必定不会帮助王室,郑国可以借此机会占领它们的领土。
二、郑桓公的野望
不过,郑桓公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看守者。根据现有史料,姬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理想主义者,他的目标远不止于给王室做一个忠诚的卫士。尽管避难是迁移的主要原因,但他也看到了周王室衰弱后的机遇,打算趁机壮大自己的国力。
如果郑国仅仅建立在东虢和郐之间,尽管可以享受王室的政治红利,但这一地区的发展空间有限。西边是王室,东边是殷商的遗族宋国,北边有强大的卫国,郑国的成长空间受限,且容易受制于人。于是,郑桓公决定再寻求其他发展空间,特别是南方的江汉平原。
江汉平原在当时并非今日的模样,它大部分地区被云梦泽覆盖,是一片典型的蛮荒之地。但这个地方有着一个重要的资源——青铜。商周时期的青铜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,周王室为了保护这个资源,设置了许多诸侯国来守卫青铜运输线路。湖北地区的铜绿山是当时的青铜产地,也是商周时代的战略要地。
对于郑桓公而言,南方的青铜资源是个极具吸引力的目标。太史伯阳警告他,这个地方的战略意义非凡,早已是楚国觊觎之地。然而,郑桓公仍不甘心,他提出了另一个方案:攻打谢西九州。
三、太史的良苦用心
“谢西九州”是指申国西部的九个州邑,这片土地由鄀国控制,鄀国位于楚国北部,是商朝时期的古国。郑桓公希望借机推翻鄀国,获得这一战略要地,从而争取汉阳诸姬的支持,联合他们攻打楚国。
然而,太史伯阳坚决否定了这一提议,认为鄀国地处险要,难以攻克,且鄀国的居民非常强悍,郑国无力征服。
郑桓公问:“那么,周朝衰落之后,谁会崛起?”太史伯阳回答:“秦、齐、楚、晋,郑国没有机会。”
最后,郑桓公接受了伯阳父的建议,开始实施原计划,最终通过政治手段获得了虢国、郐国的领土,并在这里建立了新的郑国。
郑桓公的目标始终不只是保守,他希望通过扩张获得更大的地盘。然而,由于太史伯阳的计划过于完美,郑国的崛起反而引起了周王室的忌惮。犬戎之乱爆发后,郑桓公为保护王室阵营而死,他的儿子郑武公继续执行当年伯阳父的战略,最终推翻了虢国和郐国。
结语
历史证明,如果郑国能够与王室共同合作,而不是反目成仇,或许周王室能在东迁后恢复部分辉煌,而郑国也能成为强国之一。但不幸的是,郑国的崛起引发了王室的恐慌,导致了周郑关系的破裂,也使得楚国在南方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,最终使周王室失去了复兴的机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